張熊(1803—1886),又名張熊祥,字壽甫,亦作壽父,號子祥,晚號祥翁,別號鴛湖外史,鴛湖老人,鴛湖老者,鴛鴦湖外史,西廂客。別署清河伯子,髯參軍。室名銀藤花館。
張熊花鳥圖,張熊名揚(yáng)藝林,被稱為“滬上寓公之冠”。張熊最擅長畫花卉,縱逸似周之冕,古媚似王武。尤其善于畫大幅的牡丹,屏山巨幛,以尋丈計(jì)者愈見力量。他畫的花鳥、草蟲、蔬果、人物、山水都很有功力,精篆刻,繪畫注重寫生,亦善八分書?;B畫初亦宗惲南田,后自成一家,富于時代氣息,極受社會稱贊。張熊的繪畫用色艷而不俗,作品雅俗共賞,帶動了一批畫家活躍于畫壇,時稱鴛湖派,是當(dāng)時在上海、蘇杭一帶比較流行的畫風(fēng)。從其學(xué)畫者甚眾,授徒自有一套由淺入深的方法,其課徒畫稿200余頁,民國時期由中華書局印行,今猶再版行世。清同治中(1862—1874),宮廷征畫士,潘祖蔭舉薦張熊,推辭不赴,以鬻畫終其身。 卒年八十四。妻鐘惠珠,字心如,嘉興人。工畫梅竹及著色花卉,娟秀有致。咸豐九年(1859)作《花卉圖》,有稱于世,別有傳。與任熊、朱熊合稱“滬上三熊”。張熊亦工詩,著作有《題畫集》、《銀藤花館詩鈔》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