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賢(1618—1689)明末清初著名畫家,金陵八大家之一。又名豈賢,字半千、半畝,號野遺,又號柴丈人、鐘山野老,江蘇昆山人,流寓金陵(今南京市),早年曾參加復(fù)社活動(dòng),明末戰(zhàn)亂時(shí)外出漂泊流離,入清隱居不出,居南京清涼山,買畫課徒,生活清苦。性孤僻,與人落落寡合。工詩文,善行草,源自米芾,又不拘古法,自成一體。著有《香草堂集》他與同時(shí)活躍于金陵地區(qū)的畫家樊圻、高岑、鄒喆、吳宏、葉欣、胡慥、謝蓀等并稱“金陵八家”;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(號半隱)并稱“天下二半”。
《掛壁飛泉圖》是明末清初畫家龔賢創(chuàng)作的紙本墨筆畫,現(xiàn)收藏于天津博物館。
此圖描繪大山峻嶺,云霧縹緲。山腰松林密布,草木蔥蘢,又有白瀑流澗,可聞水聲。溪澗之上架廊橋一座,雖陂陀斜立,卻有房合數(shù)間。近處古木并立,樹蔭濃郁,其間山莊院落隱于樹林之中,山徑通幽處,但聞鳥語聲。作者用積墨法層層渲染山石,筆墨厚重,又“留白”以示云煙白瀑,黑白對比強(qiáng)烈。 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