鮮于樞(1246年—1302年),字伯機,號困學山民、直寄老人,晚年營室名“困學之齋”,祖籍金代德興府(今張家口涿鹿縣),生于汴梁(今河南開封),漢族,大都(今北京)人,一說漁陽(今津薊州區(qū))人,元代著名書法家,寓居揚州、杭州。大德六年(1302年)任太常典薄。元世祖至元年間以才選為浙東宣慰司經歷,后改浙東省都事。
鮮于樞行楷《麻徵君透光古鏡歌》,
紙本,30.5 x 19.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似乎不經意于每一筆畫的精美,
而著力于每個字的整體氣勢與形象的創(chuàng)造。
蘇軾曾說過:“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,小字難于寬綽而有余?!?
此幅大字稱得上“結密無間”,而且越往后寫的越好,
運筆著墨均達到完美的程度。
總體看,此幅大字體勢規(guī)整,氣勢恢弘,
是鮮于樞大楷書的典型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