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彬(生卒年不詳,約活躍在16世紀后期—17世紀前期),字文中,號枝隱頭陀,福建莆田人,明萬歷中曾官工部主事,為明末變形主義繪畫大家。其人物、佛像吸收了五代貫休的畫法,奇形怪態(tài),或粗勁厚重,或秀雅綿密;山水師法自然而又夸張變形,常畫仙山異境,筆法精整,畫風奇特,獨具一格。
本幅《跋陀羅像》選自吳彬《楞嚴廿五圓通佛像冊》,該冊描繪《楞嚴經》所載二十五位菩薩取得圓通法門的要訣,畫各菩薩因法門不同的樣態(tài)。人物胡貌梵相,意態(tài)毫發(fā),敷色明艷古雅,筆墨亦蘊藉而富變化,取景及樹石造形,均著意夸大變形,古拙而有奇趣。畫家舍棄對經文情節(jié)的交代,更關注得到圓通剎那的可視化效果。明人熱衷此經,不僅注述解經,更讀誦奉行。此套圖像,正是此一風潮的重要產物。
跋陀羅為梵語 Bhadra 的音譯,漢語意義為“賢”,主要出現(xiàn)在一些神祗譯名和早期佛法傳教僧侶的譯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