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伯駒(約1120年—約1182年),字千里,汴京(今河南開封)人。南宋著名畫家。宋朝宗室,宋太祖七世孫。宋室南渡后流寓錢塘(今浙江杭州),后以畫扇為宋高宗趙構(gòu)賞識并予召見,曾官至浙東兵馬鈐轄。工畫山水、花果、翎毛,筆致秀麗,尤長金碧山水。遠(yuǎn)師李思訓(xùn)父子,筆法纖細(xì),直如牛毛,極細(xì)麗巧整的風(fēng)致,建南宋畫院的新幟。
立軸,絹本設(shè)色。臺北故宮藏。此圖建筑精巧宏偉,旁依松崗池水,間植各式雜樹花卉,景物繁密裝飾性重,并與自然風(fēng)景互相穿插。遠(yuǎn)處云霧重重,臺基上仕女樂舞,日邊雙鳳翱翔,似天宮樓閣非人間。畫風(fēng)近于元王振鵬而加上重色,屬于新舊風(fēng)格的融合,可能是元代宮廷畫家所作。 畫面呈現(xiàn)的是建在廣闊高大平臺上的宮室建筑群,主體建筑屋頂一半嵌入另一個歇山的「三重檐歇山頂」 較為少見,其下平坐四周有鉤欄,施雁翅板。整個廣場呈凸字形,臺身下大上小,有明顯收分。宋代建筑中柱頭鋪作之間的斗供一般只有一朵或兩朵,此圖中前方臨水殿補間鋪作有一至三朵,排列均勻,形制近元代,可比較元人「建章宮圖」。 圖中屋頂用石青、石綠填色(表示藍綠琉璃瓦 ), 屋瓦皆省略不繪,格子門裝修上部有橫披窗,下部柱間裝有鉤欄,間掛竹簾。脊飾瓦獸描金,斗供裝飾化,屋瓦皆省略不畫。拱眼壁涂石青,欄桿接處、搏風(fēng)版、垂魚、惹草皆以金粉描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