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其昌(1555年2月10日—1636年10月26日),字玄宰,號思白,別號香光居士,松江華亭(今上海市)人。明朝后期大臣,書畫家。董其昌擅畫山水,師法董源、巨然、黃公望、倪瓚,筆致清秀中和,恬靜疏曠;用墨明潔雋朗,溫敦淡蕩;青綠設色,古樸典雅。以佛家禪宗喻畫,倡“南北宗”論,為“華亭畫派”杰出代表,兼有“顏骨趙姿”之美。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。書法出入晉唐,自成一格,能詩文。
董其昌于萬歷四十年(1612)八月游經(jīng)昆山時,同榜進士孫文龍出示于知府任上修纂的《承天府志》。承天府位于湖北,故董氏援引湖北襄陽人米芾圖繪〈楚天清曉〉的掌故,繪此圖以贈。后又輾轉(zhuǎn)為王時敏收藏,請董氏于天啟五年(1625)另作一跋。畫中主要以披麻皴描繪山石,然邊緣多以橫向的米點作強調(diào)點綴,右方山谷間升起大片的茫茫云氣,表現(xiàn)米家云山意趣。中景微微右傾的笏立山體,與遠近交錯、不規(guī)則的空間區(qū)塊,均讓原本平穩(wěn)的構(gòu)圖,衍生出無窮意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