傅抱石(1904年10月5日—1965年9月29日),原名長生、瑞麟,號抱石齋主人,生于江西南昌,祖籍江西新余,現(xiàn)代畫家,“新山水畫”代表畫家 [1] 。早年留學(xué)日本,回國后執(zhí)教于中央大學(xué)。1949年后曾任南京師范學(xué)院教授、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。
他擅畫山水,中年創(chuàng)為“抱石皴”,筆致放逸,氣勢豪放,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;晚年多作大幅,氣魄雄健,具有強烈的時代感。人物畫多作仕女、高士,形象高古。著有《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》《中國繪畫變遷史綱》等。
早隨煙月上瞿塘》繪制于甲申(1944年),取呂潛《望江》詩意。傅抱石曾于這一年作《瞿塘峽》題“呂半隱此絕,王漁洋極稱之,年來予以數(shù)數(shù)寫為圖也?!眳螡摚?621-1706),字孔昭,號半隱、石山、耘叟。四川遂寧縣人。南明永歷朝兵部尚書、武英殿大學(xué)士呂大器長子。明崇禎進士。七絕《望江》甚得王士禎(漁洋)稱譽,王漁洋乃清初杰出詩人、文學(xué)家,與朱彝尊并稱“南朱北王”,繼錢謙益之后主盟詩壇。瞿塘峽位于四川奉節(jié)東南長江中,兩岸峻壁高峙,江水怒激,峽口滟滪堆矗立江心,勢甚險惡,巴蜀江路以此為門戶。
展開畫幅,峽江之景,峰巒陡峭,巨石嶙峋,絕壁入云,氣勢恢弘;江中白帆由近及遠,點點遠去,沒入云際;前景望江樓半隱入松林之中,高遠、深遠、平遠之法交替,縱橫捭闔,在擴展畫面的空間感和深度上大下功夫??箲?zhàn)期間,傅抱石入蜀寓居重慶西郊金剛坡下,羈留川東前后八載。受到奇茂多霧的巴山蜀水影響,又于顧愷之和石濤深入研究,傅抱石成功找到了“蒼莽淋漓”、“高古超逸”的個人藝術(shù)風(fēng)貌,以前無古人的“抱石皴”、“金剛風(fēng)韻”令畫壇為之一振。
鈐印?:傅、抱石私印、抱石得心之作、代山川而言也、蹤跡大化、抱石私印
題識:橫江閣外數(shù)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