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洪綬(1599--1652,一作1598--1652)字章侯,幼名蓮子,一名胥岸,號老蓮,別號小凈名、老遲、悔遲、悔僧等。浙江諸暨人。能詩文,善書畫,山水、花卉、人物皆佳,尤以人物畫成就最高。幼以藍(lán)瑛為師.筆墨向以高古人物畫著稱,與崔子忠齊名,時有“南陳北崔”之稱。后與藍(lán)瑛,丁云鵬,吳彬合稱“明末四大怪杰”。 筆法古拙挺秀,造型富于夸張,具有自己獨特的繪畫風(fēng)格。
《布袋和尚像》 是陳洪綬典型的具有禪意的作品,現(xiàn)藏于臺北故宮。 布袋和尚世傳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應(yīng)化身,身體胖,眉皺而腹大,出語無定,隨處寢臥,是七福神之一,常常挑著一個大布袋行走于鬧市之中。 整幅作品沒有畫上背景,留白是陳洪綬繪畫的一大特色,空曠深遠(yuǎn),給 觀者一種此處無聲勝有聲的空靈感受。在畫面的下方畫有一個和尚坐在一堆葉子上,赤裸著雙腳,左手抬起到 與肩平的位置,拳頭緊握,小指翹起,右手扶著一個扎著口的布袋,布袋很大, 和畫中和尚的比例相當(dāng),很是搶眼。與陳洪綬其他作品不同的是,這位和尚表情 輕松、臉上露著會心的笑容,這種笑容是在畫家其他作品中很少出現(xiàn)過的,和尚披著一件粗布衣服,坦著胸脯。皮膚用線很少,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了人物笑容可 掬的形象,人物衣紋用線流暢,一氣呵成,整個畫面干凈、恬靜,讓觀者感覺溫 暖和安詳,仿佛進(jìn)入了純真世界,凈化、滋養(yǎng)了心靈世界,瞬間使人忘卻黑白顛 倒,樂得清凈自在,足以撫慰觀者的心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