仲淹(989-1052),字希文,蘇州吳縣(今江蘇蘇州市)人。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文學家。其父范墉,任武寧軍節(jié)度掌書記。范仲淹兩歲喪父,家境衰落。他不但從小勤奮好學,而且胸懷遠大政治抱負,以天下為已任。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(1015)中進士。仁宗時曾任秘閣校理,他為人忠直,極言敢諫,曾被貶河中府通判。仁宗明道二年(1033)任右司諫,景佑年間知開封府,上《百官圖》,譏刺宰相呂夷簡不能選賢任能,被貶饒州??刀ㄔ辏?040),召范仲淹為龍圖閣直學士,陜西經略安撫副使,兼知延州,以防御西夏侵擾,他采取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,卓有成效地鞏固了西北邊防,聲望大增,于仁宗慶歷三年(1043)回朝任樞密副使、參知政事,繼而向仁宗提出改革政治的十項主張,這就是后人所稱的“慶歷新政”。這些新的政治措施遭到保守勢力的聯(lián)合進攻,范仲淹被迫離開朝廷,罷去參知政事,新政失敗。此后他又知鄧州、杭州、青州等地,最后病死于徐州。卒贈兵部尚書,謚文正。范仲淹在學術上以易學著名,其文學亦為后世景仰,在文風卑弱的宋初,范仲淹反對西昆派,反對駢體文,主作用質樸的、有實際社會內容的作品來矯正文弊。他一生論著很多,詩、詞、散文都很出
宋范仲淹《二札帖邊事帖》書法瘦硬方正,清勁中有法度。人常將此書風喻其人品,稱公書莊嚴清澈,信如其品。此件作品曾經清乾隆、嘉慶、宣統(tǒng)內府遞藏。清阮元《石渠隨筆》、內府《石渠寶笈·續(xù)編》等書著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