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從義(約1302-1393),字無隅,號方壺,貴溪(江西)人,擅畫云山,工詩文,書法擅長古隸和章草。畫山水極瀟灑。師法自然,他的山水畫充滿道家的思想意趣。傳世作品有至正十九年(1359)作《武夷放棹圖》軸,現(xiàn)藏故宮博物院;《白云深處圖》卷、《云山圖》卷藏上海博物館;《山陰云雪圖》軸、《高高亭圖》軸、至正二十五年(1365)作《神岳瓊林圖》軸藏臺北故宮博物院;至正二十年(1360)作《太白瀧湫圖》軸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(shù)館。
《元方從義武夷放棹圖軸》是元代方從義創(chuàng)作的,縱74.4cm,橫27.8cm,現(xiàn)藏于故宮博物院。此圖畫武夷山景。武夷山在今福建省崇安縣西南,綿亙百余里,有36峰、37巖,水流其間,分為九曲,為我國南方風(fēng)景名勝之地。古代,道家將它稱為第十六洞天,是道教活動較為集中的地區(qū)。此圖是方從義為同道周敬堇而作。畫面右側(cè)一峰高聳,峰下水中一葉小舟徐徐劃行,岸上怪石嶙峋,林木叢生其間。筆墨濃潤,酣暢淋漓,山體用縱向長線條皴染,以增其峭礪高聳之感。布局奇特,筆法多變,融古法為己用,表現(xiàn)出獨具特色的藝術(shù)格調(diào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