燕文貴(967-1044),北宋山水畫家,吳興(浙江省湖州市)人,宋太宗時至汴梁于街頭賣畫,被畫院待詔高益發(fā)現(xiàn)并加以舉薦,后進入翰林圖畫院,甚得太宗賞識。作畫時常自出機杼,落筆命意不因襲古人,所畫景物清潤秀雅,又善于把山水與界畫相結合,將巍峨壯麗的樓觀閣榭穿插于溪山之間,點綴以人物活動,刻畫精微。
這幅作品反映出燕文貴畫風的特殊性,在于他巧妙地融合華北和江南山水畫的地方性傳統(tǒng)。如卷尾處表現(xiàn)高遠的主山,使用頓挫轉折而斷續(xù)的用筆來勾勒輪廓線,并且在石面上施以尖細斜砍的短皴來描繪粗礪的巖石肌理,這些手法與同時代的畫家范競相近。另外,本幅圖中平遠的構圖方式,樹木和沙洲的形態(tài),注意風雨明晦的氣候變化,以及濕潤墨法的運用,卻又是屬于江南董源畫風的系統(tǒng)。